從2009年至今,七十多冊圖書,一萬余幅畫作。既有《北國風光黑龍江》、《老紹興風情》,也有《貴州民族風情》、《川南古鎮(zhèn)印象》,又有《上海老洋房》、《西北老村舍民居》……目前還在陸續(xù)出版,計劃達到兩百多冊的規(guī)模,描繪全國各個地方城市、鄉(xiāng)村的歷史文化景觀和風俗。
故園畫憶叢書
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?lián)螀矔幬瘯u主任,并題寫叢書名《故園畫憶》。2014年,叢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“新聞出版改革發(fā)展項目庫”。已經(jīng)出版的十幾萬冊圖書,銷往全國各地、國外數(shù)百個圖書館……
緣起
在不知不覺中,我們所生活的城市、鄉(xiāng)村已經(jīng)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。在方興未艾的拆與建大潮中,許多熟悉的街景、房舍、院落迅速從視線中消失,它們所承載的中華文明、歷史印痕也隨之消逝,逐漸顯現(xiàn)出千城一面、萬村一面的趨勢。正如四合院之于北京、碉房之于藏南、拙政園之于蘇州、納西古鎮(zhèn)之于麗江、蒙古包之于內蒙古、吊角樓之于湘西、窯洞之于陜北,那些亭臺樓閣、城垣廟宇、寺塔洞窟、古道運河、皇家陵寢、王府宅院、民居商鋪……存續(xù)著一座座古城鎮(zhèn)和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傳統(tǒng)。在那些景觀里,拉洋片、捏泥人、做紙鳶、織云錦等老行當,古琴昆曲、呼麥長調等傳統(tǒng)歌舞,叫賣吆喝、喝茶聽書等老風景,炒肝卷果、腸湯線粉等老吃食,逛廠甸、賽龍舟、祭媽祖等老習俗,文房四寶、針灸藏藥等老物件,構成過去歲月里百姓的生活方式、地域文化特色。
近些年,人們通過照相、攝影記錄了不少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但是,照片、錄像是看見什么攝下什么。如果對象已經(jīng)毀損、堆滿垃圾,或是被“好心”地“修復”得面目全非,也只能原樣錄下。而與照片相比,繪畫創(chuàng)作更靈活,可對被畫對象做符合當時原貌的增改、刪減,刪去一些不宜入畫的瑕疵,藝術化地再現(xiàn)當初的活動場景。例如:畫四合院,可以去掉今人私搭亂建的小廚房,恢復原始格局;而畫重慶的湖廣會館,又可以在如今空蕩蕩的戲樓、廳堂上增繪當年演戲、喝茶的場景、人物。尤其是對那些攝影技術出現(xiàn)之前已經(jīng)消失或改變的文化遺跡和生活方式,借助畫者之筆,在方寸之體、步幅之距記錄下被畫對象在腦海中的原貌,讓其既擁有鮮活生命和文化內涵,又飽含繪畫者的風格和才華,成為蘊含歷史厚重感的藝術品。再者,繪畫之人,筆下的點、勾、抹、染,無不帶有他獨特的思索和情感,所勾勒出來的畫面,蘊含著繪畫者的深情感慨。這是照片和錄像所難以企及的。
有感于此,十幾年來傾心中華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與搶救工作的學苑出版社,產(chǎn)生了專門組織出版一套《故園畫憶》系列叢書的強烈愿望,以“畫”憶“家園”。無論最后形成數(shù)十冊、還是成百冊覆蓋全國的城鎮(zhèn)、鄉(xiāng)村的地域文化景觀畫冊,它都將是我們這一代有社會責任感的作者、出版者對中華文化的傳承、建設所貢獻的成果?!?/span>
“故園畫憶”,雖然名字如此詩意,現(xiàn)實卻非常嚴峻。我們需要與時間賽跑,趕在“故園”消失之前記錄她最美的一面,將她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記憶中。
我們想要記錄的“故園”是什么呢?“故園”,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留存下來的古代建筑、古村古鎮(zhèn);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各個民族的歌舞民俗、民族風情;是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婚喪嫁娶禮儀、年節(jié)慶典?!肮蕡@”是有溫度的,每一個人對“故園”的記憶組合起來就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對“故園”的情感記憶。
我們還希望用這套書拉近中國與世界的距離,讓世界了解中國。與文字相比,繪畫是全世界各民族成員易于了解并產(chǎn)生共鳴的形式。為了讓更多外國讀者讀懂,我們?yōu)槊糠嬜骷由嫌⑽暮喗?,特聘母語是英語的外國專家審校。美國的杜大衛(wèi) (David N. Tool)、英國的柯馬凱(Michael Crook)、美國的薄凱樂(Kayla Marie Crenshaw)……一大批熱愛中華文化、精通漢語的外國友人成為“故園畫憶”英文審閱專家。
已出版《故園畫憶》叢書:
《故園畫憶》叢書部分相關新聞、展訊、媒體報道:
2013年,《老寧波古韻》在寧波市著名古建“大方岳第”舉辦畫展。
2013年,作為山西省全民閱讀月的重要活動,《太原名街老巷》新書首發(fā)式舉行,向太原市民傳播三晉文化。
2014年,威海市委宣傳部主辦,文廣新局、文物管理處等單位協(xié)辦故園畫憶鋼筆畫展暨《威海古韻》新書發(fā)布會,《齊魯晚報》辟整版介紹。
2015年,《榆林印跡》被中共榆林市委宣傳部評為“全市優(yōu)秀外宣品特別獎”。
2015年,《塞外古城張家口》被當?shù)孛襟w譽為“填補了素描畫宣傳張家口風土人情、名勝古跡的空白”。
央視網(wǎng)對畫展的報道及對學苑出版社孟白社長的現(xiàn)場采訪
2018年,“故園畫憶”專題展亮相上海市民文化節(jié)。
每一冊“故園畫憶”出版,似乎是一個個“星星之火”在當?shù)攸c燃。這“星星之火”點燃了大家埋藏于心底卻沒有意識到的對家鄉(xiāng)、對“故園”的熱愛。在匆忙的行程中,兒時的記憶似乎已經(jīng)遠離,而“故園畫憶”讓大家憶起從前,想起家鄉(xiāng),回顧我們中華民族來時的路。
正因為“故園畫憶”引起了大家的共鳴,八年來已累計銷售十余萬冊,有幾本重印了一次又一次。大多數(shù)圖書館在采購了描繪本地的畫冊之后,希望將出版的《故園畫憶》全部陸續(xù)配齊。臺灣、香港的書店專辟《故園畫憶》專柜。2014年,學苑出版社在《中國出版?zhèn)髅缴虉蟆泛椭袊幕叱鋈バЧu價中心評出的“中國出版社世界影響力出版百強”中位列第16名,其中《故園畫憶》叢書的貢獻功不可沒。
讓我們更為欣慰的是,書中畫出的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的老建筑、老風俗,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讀者喜歡這些作品。一個北大法律系學生,不僅自己購買,還在畢業(yè)前夕把幾本描述老北京的圖書分贈同寢室家在外地的同學,“讓哥兒幾個了解和記住曾經(jīng)學習和生活過的北京”。2016年底,我們用《北京胡同記憶》開展了一項“閱讀漂流”活動,不僅吸引了眾多北京讀者的關注,更抵達山西、甘肅、四川、云南、陜西、河南、湖北、遼寧、吉林等地。一位讀者感嘆道:“北京城里,鱗次櫛比的胡同,它們在那里就是歷史。只有那真正的老胡同還在,北京,就還在呼吸。”
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來信
如果說最初我們是僅憑一腔樸素的情懷組織出版《故園畫憶》,這4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個又一個擲地有聲的重要指示,讓我們感受到這一工作的意義,也感受到了無窮的力量。2014年2月25日,習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時強調:“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,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。”習總書記在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方面的思考可謂一脈相承、一以貫之。早在1984年在《中國青年》發(fā)表的“知之深 愛之切”一文中,習近平介紹自己的第二故鄉(xiāng)正定時曾說,“源遠流長的歷史,給正定留下了瑰麗燦爛、風格獨特的文化古跡”。近幾年,習總書記多次強調“要本著對歷史負責、對人民負責的精神,傳承歷史文脈”。2017年新年伊始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關于實施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發(fā)展工程的意見》。3月17日,中宣部召開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發(fā)展工作座談會,劉奇葆部長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(fā)展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。
我們沒有“今不如昔”的“九斤老太”般的情結,也很清楚現(xiàn)代化的城市、鄉(xiāng)村建設可以給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。我們只是希望歷史不留下過多的令人遺憾的空白。我們認為,歷史是要靠具體細致的鮮活場景和內容體現(xiàn),絕非是由冷冰冰的GDP數(shù)字、血淋淋的戰(zhàn)爭和政治所構成。“故園”,不是回不去的“鄉(xiāng)愁”,而是可以描繪、值得守護的美好畫卷。希望通過今人的筆墨,讓后人了解曾經(jīng)存在過的景觀,幅員遼闊、族群眾多的中國大地上色彩紛呈的地域文化特點,以及繪者在作品中寄托的感情,并從中想象先人們曾經(jīng)有過的衣食住行、風俗習慣和喜怒哀樂。
一個民族,一個國家,只有每一個或至少是大多數(shù)成員都重視自己民族、國家的歷史,珍惜文化遺產(chǎn)和文化傳統(tǒng),才會引起外民族、外國的尊重和關注,才能讓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產(chǎn)生帶有崇敬的興趣,而不是帶有殖民主義意味的獵奇式的興趣。文物保護、文化保護傳承,絕不僅僅是少數(shù)專家的任務,而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需要參與的事情。希望我們的努力是一塊“磚”,引來更多人參與的“玉”,讓我們的“故園”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共同的精神家園。這正是學苑出版社職工和作者、讀者的共識。